作者: 楊飛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7-29 09:39
近日,記者走進成武縣九女集鎮陳廟村,在街巷田埂間,總能看到一個揣著小本子、步履匆匆的身影,他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陳海東。自2022年當選市人大代表,他肩頭便壓上了雙份責任,他說:“代表履職無小事,鄉親的冷暖也是我的大事。”
一本民情賬,連起百家心。2014年,陳海東當選為陳廟村黨支部書記,他把家從縣城搬回了村里。從起初鄉親們的不信任、不看好到如今的人人稱贊、個個信服。陳海東的“法寶”就是兜里磨卷邊的那個小本子。每月第一個周六,村里的黨員活動室就變身成為“民意收集站”,村民的牢騷期盼都被他細細記下:誰家水管壞了、老人們反映看病難、哪段路該維修了……本子上密密麻麻寫滿了群眾的“民情賬”。當選市人大代表以來,他將這些“民情賬”化為4件沉甸甸的建議:從農田維護到村路修繕,件件直擊民生痛點。更讓村民暖心的是,每條建議都有回音、有著落,政策活水真正流進了田間地頭。
鄉村振興,關鍵在產業。上任以來,面對一窮二白、百廢待興的村集體攤子,陳海東暗下決心:“絕不能讓鄉親們的信任打水漂。”他帶領村集體班子將村中的老窯廠復耕成為百畝良田,年增集體收入近10萬元;同時流轉土地建起30座蔬菜大棚,農戶年增收超萬元,村集體進賬2萬余元;2016年利用省派第一書記幫扶資金40萬元發展村委會屋頂光伏發電項目,投資18.3萬元建設第一批扶貧車間,2個項目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左右;2015年積極組織本村村民利用瀕臨九女湖得天獨厚條件發展蘋果產業,引導村民從煙臺引進新品種,集中連片種植蘋果80余畝,并聯合建成生態采摘園,吸引周邊群眾觀光采摘,每到蘋果成熟季節,果園里車水馬龍,成為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,村民增收30萬元。在調研中,陳海東敏銳地察覺到,要想把年輕人留在村里,就要讓他們在村中能掙錢、有活干。對此,陳廟村引進了瓶蓋廠、膠帶廠,50余名村民變身“上班族”,人均年入4萬元。 在不斷擴大村集體收入的同時,他嚴于律己,村務公開透明。陳海東常說,人大代表是榮譽,更是約束,在“三資”清理中硬是為集體挽回10萬元損失。
村集體“蛋糕”做大了,如何讓群眾們都嘗到“甜頭”?翻開陳海東的“民生成績單”,答案顯而易見:路寬了燈亮了,2.5公里外環路貫通村莊,11公里巷道硬化到戶,80盞新路燈照亮夜歸人;310米排污管接入氧化塘,村頭清水塘映著垂柳,萬平綠地煥發生機;老有所養病有所醫,鄉村大舞臺鼓點飛揚,衛生室建在村口,老人走幾步就能看上病。走訪調研中,陳海東發現,許多上了歲數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自己下廚很困難,他便向有關部門建議在村里建設老年食堂,解決部分老年人的就餐問題。陳海東率先垂范,在村里自建“助老食堂”,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花幾元錢,就能吃上熱乎飯。“陳書記把水泥路修到家門口,更把暖心飯端到心坎上!”吃著香軟的饅頭,八十歲的王春梅滿臉笑意。
物質豐盈了,鄉風更要美。2023年,陳廟村在陳海東的倡導下,組建起7人的“暖心志愿服務隊”和16人的“黨員先鋒隊”,長期義務為困難老黨員和群眾打掃室內室外衛生,清洗衣服被褥,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和理發,弘揚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。
腳下沾泥土,心中有擔當。陳海東用一本“民情賬”、一雙實干手,將“人大代表”四字刻進田壟街巷。“作為市人大代表,我深感責任重大,今后,我將時刻銘記‘人大代表人民選,人大代表為人民’的莊嚴使命,努力為群眾發好言、盡好責。”陳海東說。
記者 楊飛